聯系方式
- 電話: 0319-7186999
- 傳真: 0319-7188892
- Email:lvling969@163.com
管理技術
核桃與中國文化的關系
發布日期:2015-07-02來源:http://www.52ftv.com瀏覽次數:134次
核桃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,富含油脂、鐵等成份。經常飲食,可改善人的記憶,孕婦、老人、兒童應多吃。但在大眾眼里,核桃這一營養作用被神化了。由于核仁溝回縱橫,頗像腦髓,于是人們迷信地認為:核桃可以補腦。在我國的飲食文化和傳統醫學中就有吃什么補什么的說法,至今也還有“吃肝補肝,吃腎補腎,吃了魚眼,眼睛亮”的妄語。但我覺得最具哲學意味和生活樂趣的還是“錘吃核桃”。今日用鐵夾夾吃或專吃出售的核仁就完全失去了韻味。古代有錢的人家,老爺、太太或小姐(公子哥兒似乎對此不感興趣),幃著溫暖的火爐,歡聲笑語,旁有乖巧丫環,用一小鐵錘磕、磕、磕地敲打核果,那聲音清脆而富有節奏,直逗得人口內生津,紅袖纖手,捧數粒果仁,舉案齊眉,這是有錢人的清福,現在的老人若有逸致,閑來無事,輕錘果核,慢品果仁,既活動了筋骨、培了耐性,又滋養了身體,其樂無窮,有益于身心,無害于精神,何樂而不為呢?
當然,要吃出核桃的境界,最好還是“自錘自吃”,其奧妙一在于錘,二在于品。由于核桃外形不美,難“打整”,不便攜帶隨意取食,只能放在家中,專門安排時間,還需一定工具而且還要有閑情,急性子是享受不到其中的樂趣的。因為吃核桃需抱從容的態度,不急不躁,富于技巧地、輕輕敲破它的外殼,用力要適度,重了易砸碎果仁,然后小心地將腦髓般的果仁常曲折幽沙“峽谷巖縫”里取出,就像取寶一樣。這時你心頭必會涌起一陣驚喜:巧妙地解構了一顆包裝精密、機關重重的果核,而核仁完好無損,然后再一點一點地品嘗生活的滋味。“錘吃核桃”至少具有如下三重意義:一、這是一個充滿智慧技巧的過程,具有探險取寶的輕微緊張和快感;二、把簡單的“吃”變成了對自己勞動及其成果的享受,身心得到了同時的滿足;三、自覺壓抑生理本能,通過延時滿足,稱贊一種時間的距離美,時間的延伸即是生活的展開,把即時滿足變成了對生活的渴望,這是一種充滿智慧的人生態度。錘吃核桃蘊含了一種悠閑的生活況味,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東方人的生活哲學。東方人對生活是熱愛的,但沒有激情、狂想,更不會有奮不顧身的追求;他們對生活是漫不經心的,但又是極認真的,對生活重在“品”,品茶、品酒、品畫、品詩,重在過程的愉悅,沒有對結果的奢求;他們對生活不即不離,不求刺激,但求味長,酒不求烈,但求醇,不主張豪飲,卻講究“吃”法,吃的文化,吃的品位;他們沒有歇斯底里的苦刑黷罪,只有或濃或淡的懺悔反思,修哉、游哉,恬然自適或質樸淳厚,求穩求安不求動,求心曠神怡,拈花微笑,不求感官刺激,拼搏冒險;他們只有溫柔的抒情,沒有感情的放縱,主張美刺而反對怨怒,他們只有小幽默、諧趣,而少滑稽諷刺。人生即生活,生活即人生,悟得此,即懂得人生的真義。西人之徒勞遠求,豈不謬哉?東方人“吃核桃”既是生活又是文化,文化生活水乳交融,合二為一,這是一種最理想的生活,最滿足的文化,是人與宇宙的和諧,與自身的和諧。不過這種文化也落得和諧有余,動力不足的詬病,然而今日之商業文化又矯枉過正,把自己的身體和心理搞得異常緊張。
中國文化實際上就是一種核桃文化。
核桃的構造不但具有美學的意義,更具有文化的意義。成熟的核桃堅實而圓,大小和杏差不多。核桃最惱人的是外殼過于堅硬,一身鐵甲,滿臉皺紋,老態龍鐘,實在難看。不過它雖然不夠光潔美麗圓滑,但也有棱有角有性格,從另一角度看,它凹凸不平,經緯交織的表面又何嘗不是一種天然的雕刻藝術!核桃復雜精巧的內部結構尤其令人嘆為觀止。它的內部是一個球形套房,一般分為相等的四間居室,也有分為更多小間的,例如鐵核內部就有數十蜂窩式的小間,而且布局幽深曲折。核仁就居于這些居室內而又彼此連為一體,可謂分居而不分家。一粒完整的核仁并非渾圓的一塊,而是深溝險壑,縱橫凸出,整個看來,很像一團腦髓。鎧甲似的外殼,迷宮一樣的內殼,內殼如顱骨,如多竅的巖石,腦髓般的核仁就鑲嵌在這“骨縫石罅”中,彼此結合、包融、呵護,令人驚嘆。這種結構上的精巧、細致和曲折美正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追求。中國藝術歷來講究曲盡其妙,曲折有致,曲徑通幽,力避直線的單一和鋒芒,中國的傳統工藝品、局長、壁畫、宮室、器皿無不鏤刻精工、小巧、雅致,就是文學藝術也盡量追求曲折、含蓄、構思的巧妙,結構的細針密線、前呼后應、起承轉合,而絕少雄渾磅礴豪放的大作。
“表里不一”是核桃的又一特點。世界上有很多事物是“金玉其外,敗絮其中”,而核桃則相反,是“陋室藏金”。它雖沒有美麗的外殼,卻有可貴的內核。這種內容與形式的異質失調啟示了老莊哲學和魏晉玄學。所謂“不可貌相”則是大眾一種樸素的總結。重內容而去形式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的一脈。莊子筆下的佝僂丈人,傳統文學中的鬼才怪杰,民俗傳說、武俠小說、巫術迷信中的高士、奇俠、仙道往往被塑造成相貌極丑者,就是這種文化的重要表現。
今日所謂某人是核桃性格,須時時錘敲以示警醒,并非言其表里不一,而是指那種“吃硬不吃軟”,須強力脅迫乃服的個性,所謂“黃荊條下出好人”,如同核桃非石砸錘敲不能開列一樣。雖然圣人教我們要一日三省,有自知之明,但不識好歹,不思進取,不可教化者又何嘗少呢?即使從教育的現狀來看,棒喝也還是要比理喻的效果好。
核桃在構造上的另一特點是堅固,牢不可開;封閉、內外隔絕。這一點恰好成了中國文化的最高象征。中國傳統文化實質上就是一種保守、封閉、頑固的文化。猶如核仁居于如此堅硬的“鐵穴巖縫”里,安全、舒適、神秘,可以無憂矣。中國帝王的皇宮、陵墓貴族的高墻深院,古代城池的布局,無不體現著外三層里三層,層層保護的意思。“霜露所均,不育異類”,這種夜郎自大、盲目排外的思想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史,長城就是最形象和雄辯的注釋。
- 上一篇:核桃醫療保健功能及治病偏方
- 下一篇:剝傳統核桃十法